2025年8月19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2025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名单》。公司共获批3项,立项数位列全国第37位。其中,吴东照副教授申报的《中国师道文化视域下中小学教育家型教师的成长机制与培育路径研究》成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这是继2015年彭怀祖教授、2017年钱小龙教授之后,公司第三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一直以来,学院高度重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工作,坚持“有组织科研”的发展思路,注重发挥学科优势与团队合力,围绕国家教育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推进科研选题凝练和项目申报组织,持续提升科研的系统性与前瞻性。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学院在国家级科研项目申报与立项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近十年,公司累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1项,科研实力和学科影响力日益增强。下一步,学院将继续立足教育学科特色,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持续推动有组织科研走深走实,为全面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大学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项目简介:
吴东照
项目负责人:吴东照
项目名称:中国师道文化视域下中小学教育家型教师的成长机制与培育路径研究
项目级别:国家重点
项目简介:本项目从中国师道文化切入,按照“理论建构—实证调研—培育路径”的研究思路,在解读核心概念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明晰中小学教育家型教师动态成长模型的要素结构,厘清影响因素的逻辑关系和作用机制。通过横向收集个体成长案例和区域培养案例的“原始材料”,纵向比较不同代际的成长差异,归纳总结师道文化视域下中小学教育家型教师成长的实践逻辑。以期系统阐释中国师道文化视域下中小学教育家型教师的成长机制与培育路径,力图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师教育的融合与创新。
王华容
项目负责人:王华容
项目名称:儿童风险感知的心理机制及家校社协同共育实践研究
项目级别:国家一般
项目简介:该项目立足儿童意外伤害的严峻现实,基于教育神经科学视角,聚焦儿童风险感知能力提升,关注儿童在道路、校园、居家以及户外场景中的风险感知发展特点及神经心理机制,在此基础上探讨家校社协同育人视域下儿童风险感知能力提升的有效模式。
时松
项目负责人:时松
项目名称:学龄前儿童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培育路径研究
项目级别:教育部重点
项目简介:本项目紧扣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2025)提出的“数字素养评价与培育”要求,旨在构建符合学龄前儿童发展特点的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并开发多元化测评工具,涵盖教师观察、家长问卷和任务型测评。在此基础上,研制《儿童数字素养家庭教养指导手册》与园本课程资源,探索“园所引领—家庭共责”的协同育人模式。研究将通过小规模干预与纵向追踪检验工具与路径的有效性,推动成果在实践与政策中的转化。整体目标是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未来人才培养的背景下,帮助儿童形成兼具保护性与赋能性的数字素养,为其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提供实证支撑,并服务于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